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研究院动态 »正文
中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2021.2.26

中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中国新闻网

2021-02-26 13:20:27

  (经济观察)中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中新社北京2月26日电 题:中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专访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5日在北京举行。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5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资料图:航拍贵州省湄潭县黄家坝街道田坝社区崇德小区移民安置点(图文无关)。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这是首次正式对外宣布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25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最大特点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层面,高屋建瓴、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意义、历程、经验和成果密码,并提出了对下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开启新征程的期许和要求。

  雷明说,习近平讲话重点可以用“高度肯定、诚挚感谢、系统总结、提出要求”四个关键词来表述。

高度肯定: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绩

  雷明说,习近平的讲话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层面,充分肯定了中国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绩:这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同时又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具体体现在“两个贡献”“两个巨变”和“一个固牢”上。

——“两个贡献”,一个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关键性贡献;另一个是为全球减贫事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两个巨变”,一个是脱贫地区经济社会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另一个是脱贫人口生活状况、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脱贫人口生活状况彻底摆脱了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内生动力显著提升。

  ——“一个固牢”,通过党建扶贫,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固牢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诚挚感谢: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

  习近平说,“我们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雷明说,习近平在讲话中用朴素的语言,向全国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向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以及千千万万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干部群众,向港澳地区、台湾地区,向海内外所有为脱贫攻坚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地区、国家、组织人士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

系统总结:新中国脱贫攻坚历程

  雷明认为,习近平的讲话系统回顾和总结了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之日消除贫困的初心,到新中国建立实现耕者有其田制度体系的构建,再到改革开放抓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反贫困关键,到中共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目标实现的整个新中国脱贫攻坚历程,回答了中国脱贫攻坚之问。

雷明说,习近平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密码所在,即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以及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雷明表示,“具体表现在‘七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制度优势、坚持精准方略、坚持激发内生动力、坚持社会扶贫、坚持求真务实”,并明确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提出要求:新奋斗的起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雷明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习近平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下一步两项重大任务:围绕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的目标选择,一是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二是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

责任编辑:黄钰涵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北京光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 | 微信 | 微博 | 相关链接[ 返回页顶 ]
© 2016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