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聚首怒江 共商国际减贫合作与现代化发展
2021-05-19
清晨的阳光洒向怒江两岸,为一排排崭新的楼房镀上金边。5月18日,来自18个国家和联合国等4个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官员和专家学者,聚首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参加贫困治理与现代化发展国际论坛。150多位中外嘉宾为怒江摆脱千年贫困由衷欣喜,为共同探讨“推进全球贫困治理 促进现代化发展”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议题激荡脑力,贡献智慧。
在论坛主题下,与会嘉宾围绕“交流减贫经验 深化共同发展”“巩固减贫成果 促进乡村振兴”“推进绿色减贫 共建生态文明”等议题进行充分探讨与对话。
交流减贫经验 深化共同发展
贫困是全人类的敌人,消除贫困、过上富裕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是各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目标。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举世瞩目,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一重大成就获得世界各国广泛赞誉,而“中国经验”“中国启示”和“中国方案”也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焦点。
“中国在减贫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放在首位,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贫困治理之路。”阿根廷众议院副议长希奥哈通过视频发言高度赞扬中国减贫成就,他希望各国可以更好地学习中国在减贫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共同拓展全球贫困治理与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
云南省副省长王显刚在大会发言中谈到,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云南如期消除了绝对贫困,从中主要有四点体会:一是严格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扶贫工作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推进脱贫攻坚;二是始终坚持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四是号召贫困群众艰苦奋斗,依靠勤劳双手脱贫致富。
“中国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谭卫平认为,减贫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艰巨工作,实现减贫目标,领导人的情怀、意志和决心至关重要,执政党和国家担负起对人民的责任、发挥主导作用、汇聚各方力量至关重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他同时指出,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也是一条重要经验,“唯有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精准扶贫”是论坛发言中被频频提及的热词。多位中外嘉宾纷纷指出,贫困的发生演变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贫困治理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研判制约减贫和发展的瓶颈因素,找准释放减贫动力的突破口。中国实施的精准扶贫方略,是一项创新减贫的策略和政策工具,有效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提高了贫困治理效能。
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在发言中表示,怒江之所以奇迹般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区域性整体脱贫,破解了深度贫困千年难题,留下了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怒江破解深度贫困千年难题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为根本遵循,是怒江破解深度贫困千年难题的“金钥匙”。坚持和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怒江破解深度贫困千年难题的显著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怒江破解深度贫困千年难题的制胜法宝。坚持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是怒江破解深度贫困千年难题的关键因素。
“祖祖辈辈羁束于深山峡谷的傈僳族群众,告别了过江溜索,架起了通车大桥;告别了四面漏风的‘千脚屋’,住上了设施配套的新楼房;告别了‘红薯包谷粑’的苦日子,迎来了‘比蜜糖还甜’的新生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研究员何祖坤以云报集团挂钩帮扶23年的怒江州福贡县马吉米村的变迁故事为例,解剖了中国脱贫攻坚政策是如何在最基层发挥作用的。“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突出精准帮扶,始终强调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他认为,世界各国的贫困问题复杂多样,是地理、经济、政治、历史、现实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怒江的实践和马吉米的故事,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峡谷大通道
论坛现场,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减贫的全球认知和经验启示》报告。报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扶贫论述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阐释,在结合大量数据和丰富案例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国政府在立足具体国情、把握减贫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人民至上、精准扶贫、内源式扶贫、社会扶贫、国际合作”等减贫的五大核心理念,并构建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上述五大理念,在云南省和怒江州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说。
推动绿色减贫 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
赛道全新铺展。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朱信凯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壮举已然完成,我国现在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相对于城市的发展,农村的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农业农村工作需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复杂、紧迫和艰难。只要目标明确,就不怕路途遥远。产业不仅仅是生产,是包括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完整体系,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里,贫困地区产业应该再上一个
台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聂凤英认为——脱贫攻坚为中国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条件,有些地区有些产业具备了起飞能力,但是多数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需求比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如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和抗风险能力低;精深加工、创新产品、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少;合作参与度、产权清晰度、产业融合度、组织化带动不足等等。“以怒江和迪庆为例,特色产业发展有优势有成效,如草果、冰酒、雪莲果,但以初级加工为主,没有形成品牌, 需要在全产业链上,梳理各地产业发展的瓶颈、短板和不足,精准把脉、精准规划、精准施策。” 聂凤英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教授汪三贵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时间、目标、重点任务、对象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但有相互关联。脱贫攻坚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就成为过渡期的主要任务。巩固成果的底线任务是防止规模性返贫和防止新增贫困人口。因此需要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和后评估机制,严格落实“四不摘”的要求,在巩固“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使脱贫群众在收入和能力方面得到继续发展。“在过渡期完成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对接,对接的重点内容是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教育保障、医
疗保障、体制机制和基层治理等方面。” 汪三贵建议。
绿色减贫从理念到实践深入发展,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雷明对近年来中国贫困地区实施的生态减贫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减贫是从横向缩小收入差距,解决当代人之间的矛盾,即解决代内公平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从纵向解决当代人和后代之间资源使用的矛盾,即解决代际公平问题。生态减贫则是将这两个看似对立冲突的问题统一,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减贫,关键是要找准减贫和绿色发展的结合点,找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制定合适的生态减贫模式。”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退耕办主任赵贵华介绍,“云南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同时,云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两项任务高度叠加,是同“一个战场”上的“两场攻坚战”。5年来,云南围绕生态保护治理,以生态产业推进生态扶贫,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绿色成为云南各族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最美“底色”。“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引导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特色林草产业,涌现出云南核桃、临沧坚果、鲁甸花椒、怒江草果、昭通竹笋等一批助农增收效益明显的地方特色林产品,成为贫困地区的“铁杆庄稼”“绿色银行”。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仇焕广指出——在中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分布与生态脆弱区高度重合,搬迁项目在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仇焕广认为,综合来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政策目标,但与此同时,部分地区迁出地后续生态环境保护也存在土地开发过度、新增林地草地管理不善等问题,需要加强和规范迁出地后续生态环境管理。建议将易地搬迁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措施有机结合,实现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由脱贫攻坚时期向乡村振兴时期的平稳过渡。坚持互学互鉴 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是全球减贫合作的积极倡导者。一方面,中国的减贫得益于与国际组织的密切合作;另一方面,中国也在为其他国家的减贫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泰国前副总理、泰中友好协会会长功·塔帕朗西在视频发言中指出——减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各种形式的贫困问题。中国的减贫经验,尤其是精准扶贫政策充满智慧。中国政府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有针对性地分析、制定和实施帮扶措施,精准识别并解决人民的生活困难,大大提高了扶贫的效率和效益。泰国应学习中国的精准扶贫经验,借鉴中国在电商扶贫、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作物新品种研发等方面的有效做法,进一步加强减贫交流合作,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在题为《坚持互学互鉴互尊互助 推动全球贫困治理和现代化发展》的大会发言中指出——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举世瞩目,其中的创新理论、有效经验和有力做法,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减贫事业带来巨大冲击,各国应坚守人类情怀,搭建交流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共享知识产品,加强减贫经验交流借鉴,深化对减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从各国有效做法中汲取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共同建设美好世界。“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消除贫困、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也丰富了世界文明发展理论和实践,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表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愿与中国和其他伙伴加强合作,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精神,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建设一个没有饥饿和贫穷的世界而做出积极的贡献。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通过视频发言指出——贫困现象是动态的、多层面的。为了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一项“无贫困”,我们必须消除世界各地一切形式的贫困。无论是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开放市场、还是农业部门准入方面,中国的减贫经验都值得学习。他说,在对“南南合作”以及绿色、可持续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投资中,我们看到中国正在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为全球范围内的繁荣、福祉、教育提供一个合作网络。如果这些努力能够全面实现,中国将帮助更多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扭转整个世界的贫困局面。
减贫事业既是崇高追求,更是务实行动,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表示——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中国的脱贫攻坚是全球消除贫困共同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样本。怒江摆脱贫困后的巨大变化,是中国脱贫攻坚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脱贫攻坚中国经验的生动诠释。“共同总结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经验,深入探讨全球减贫的目标路径,切实加强减贫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减贫合作机制,有助于为实现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积极贡献。” 郭卫民发出倡议。
滚滚怒江向南流,在被誉为中国减贫样本的怒江大峡谷,中外嘉宾齐聚交流,共商世界贫困治理和现代化发展良策,取得积极成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合作发展理念、互尊互鉴的文明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