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研究院简报 »正文
我院雷明院长接受文汇报记者提

简 报

 

2017年第08期                                                  2017年6月

 

我院雷明院长接受文汇报记者提

当减贫遇上环保 绿色扶贫是最好黏合剂

 

 

    文汇报:在贵州,不少山区农村都将农业、旅游、文化等绿色产业作为扶贫的主要方式,推进“大生态”下的“大扶贫”。在您看来,这些绿色扶贫的举措是不是对症下药。

雷明:对贵州而言,当地山水秀丽,可与此同时,遍布喀斯特地貌的贵州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发展和生态这两条底线,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要坚守。

扶贫体现了代内公平,环保体现着代际公平,如何找到两者的平衡,一直以来,这是全世界贫困地区都要面临的挑战。多年以前,我在西部某山村调研,当地依托富集锌矿石发展经济,家家户户都用小炉子炼锌,污染很大,跟一个老太太说,她的回答是,把炉子拿到屋里,关上门窗,不污染别人,可以吗?我感触很深,真断了生产初级资料这条路,他们饭都吃不了。

现在党中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而绿色扶贫则是这一理念的重要体现。这意味着“绿色”、“生态”从被动的保护对象,变为创造价值的生产力要素,和其他要素同等对待,从而解决“代际公平”和“代内群众发展”的问题。

与此同时,“绿色扶贫”也有了市场土壤。过去,这个市场只有供给,却较少有需求,因而造成地方守着青山绿水却没饭吃的境地。如今呢,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带来了这种需求。过去,我们是短缺经济,除了物质需求,基本没有其他需求。现在,看似没有办法创造价值的生态环境,却突然能够创造收入,为什么?因为我国到了这个社会发展阶段,有很多富裕地区和先富群体出现了,城市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他们想体验、感受乡村或者说小时候的回忆,生态产业、特别是旅游,成了人的基本需求。发达地区经历早期的快速发展后,在生态以及乡愁上弱化了,百姓要找到新的市场供给,恰恰这是贵州极为富足的一块,是贵州重要的后发优势之一。

文汇报:推进绿色扶贫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雷明:绿色扶贫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产转化为经济效益,并不断提升其附加价值,

转化成老百姓的可支配性收入。

关键之一,就是要找到好的转化方式。这个方式,可能各地都不一样。必须因地制宜,但主要有两点:一是“靠山吃山”,不同于过去简单粗暴地“吃”,那是暴殄天物,一时吃饱今后吃空,而是要科学合理地“吃”,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山”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民俗,是当地特有的资源,要变成金山银山,绿色产业一定要更富有内涵。主要措施包括自然景观的打造和传统文化的切入。二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若是一时间没找到转化方式,不妨“以空间换时间”,绿水青山是贫困地区的安身立命之本,留住它,就留住了希望。毕竟“原汁原味”是全世界都稀缺的资源,越沉淀越吃香。

    第二个关键是重视产业的作用。绿色扶贫决不能抛弃产业,而是发展绿色产业。产业拆分来看先是立“产”,有提供产品的能力,不管是企业带动。还是农民自己搞,要有产品。但有了产品行不行,供给过剩了怎么办?所以要成“业”,业态。任何一个产业都不是个体支撑的,要有上下游,要有相关的主体共同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比如产业园区,它就有这种集聚作用。节省成本的同时防止同质化。

与此同时,还有注意好有关“精准”的三个维度:不仅要准,还要精;不仅要精,还要有可持续性――首先要找到准确扶贫对象,提供准的致富途径;其次要精细的引导和管理,要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最后,若卖不出去他后续肯定不会坚持,还要帮其扩大销路,让致富途径持续下去。

文汇报:在贵州采访时,部分村干部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乡村都在搞农旅文带动扶贫,将来可能游客分散流失,他们感到很大的竞争压力,对于这种压力,如何化解?

雷明:在游客持续涌入时便有这种危机意识,这很不容易。确实,如果差异化做得不好,的确可能造成客源流失、

要解决关键还在于政府。政府要有统筹规划,各区域不能脱离整体,同时也要差异化安排。政府要依据产地优势,将特色做起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时,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引入企业,以相关大户为主体;还要摆脱“好酒不怕巷子深”,主动出击,做好品牌推广。

文汇报:在旅游扶贫过程中,有些人会有“靠路的变漂亮了,不靠路的也变好了吗”等对于公平的忧虑,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雷明:我觉得不存在这种对于公平的忧虑,这甚至都不是先富带动后富的问题,而是如何互补协作的问题。有些游客可能就更喜欢不靠路的地区,喜欢更原汁原味的生活,即便处于深山,也有生产原生态产品的优势,互补的关键还在于当地政府的引导。

    文汇报:在农村扶贫中,如何提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雷明:先说群众的积极性。目前,有一小部分地区出现“扶贫是否在扶懒”的争议,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极少数人出现了扶贫就是“吃大锅饭”的误解:如果自己偷懒,什么都不干也可能和努力的人过得差不多,甚至更好。首先应当强调,这是极少数人。至于如何解决。我们过去说,扶贫要扶“智”,就是提高他们的智力和素质,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还应该包括扶“志”,一种自我努力的志气。在农村,可以用乡规民约等农村特有的方式,去激励,去约束,塑造一个让有劳动能力的人以奋发向上为荣,以贫困为耻,不敢偷懒的环境,形成思想观念的转变。当然,在调动群众积极性方面,最关键的还是让好政策精准落实到每一名贫困户的身上,带动他们自主脱贫。

在扶贫这件事情上,基层干部的角色和群众不同,群众是自愿,但干部承担的是责任和义务,必须有积极性,胜任不了就该让更出色的人来干。扶贫很难做,但你坐在这个位置上,就不要抱怨,忍住委屈,要有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平时也要创新体制机制,更多地关心、爱护和激励基层干部,为他们创造好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

 

 

 

 

本简报文章如需要转载须事先征得本研究院同意

并注明“转载于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字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号楼531房间

邮编:100871    

信箱:pri@gsm.pku.edu.cn

网址:http://pri.pku.edu.cn:8081/pri/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北京光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 | 微信 | 微博 | 相关链接[ 返回页顶 ]
© 2016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