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报
2009年第14期(总第14期) 2009年12月
繁华都市边缘贫困地区的脱贫建议
北大光华可持续发展丛书中,由张一弛、陈丽华、董晓英教授主编的《走出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一书,将研究的重点和视角放在了“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这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上。通过对北京门头沟区全面深入的调研;发现这类区域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探讨研究出繁华都市边缘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和谐发展的路子。
一、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的共性
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地区是指许多地处发达经济城市边缘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往往面临着“生产要素流失”的困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生产要素遵循利润最大化规则自由流动,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落后地区往往充当“要素流出地”的角色,政治地位、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多重悬殊差距更使地区的资金、人才,乃至普通劳动力面临着强烈的“虹吸效应”。生产要素的严重流失大大削弱了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使得许多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地区只能依靠资源消耗发展经济,资源消耗则具有破坏自然环境、短视经济发展的弊端,使得地区被迫陷入持续贫困的恶性循环。如何快速走出生产要素流失导致的持续贫困的恶性循环是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
总体来说,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地区面临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自然资源稀缺和“生产要素流失”, 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地区长久依赖资源消耗型的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导致地方经济的落后,从而影响到各种社会发展要素的滞后。
第二,资源消耗型产业结构在服从国家规划和治理的要求下出现产业结构转型的阵痛。例如,地区为了服从国家对该区域产业定位的设定,关停了众多效益可观而对自然资源消耗严重、对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地区的原主导产业的关闭和整顿为当地政府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剩余的负担;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实施的各类修复生态的工程,如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使得农业和畜牧业蒙受损失;许多能够利税和带动劳动力就业的项目因为不符合或不利于该地区的产业定位的发展而无法开展。
第三,深陷“国家要生态、地方要财政、农民要吃饭”三方面关系处理不好则持续贫困的怪圈。
三、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地区的脱贫建议
如何克服以上所述的三大难题,帮助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地区摆脱相对的贫困,研究小组以北京城外的门头沟区作为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地区的研究案例,围绕门头沟区的产业结构如何成功转型的问题,从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制度建设几个角度切入,分析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方向。
(1)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行脱贫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要脱贫,政府提供的一些基本生活扶贫资金的确能帮助解决贫困户的近期温饱问题,但是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过低的文化和科技素质使得贫困人口缺乏对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对扶贫项目的建设能力及资金配套能力,难以利用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发展当地经济;而落后的投资环境又使这些地区难以留住当地民间资金和人才,更难吸引域外资金和人才,从而使贫困地区的发展陷入人缺人少钱、连自有资源都无力开发的重重困境。
因此,首先,从长期来看,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的通畅以及交通的便利更可以唤起贫困户自我发展的意识,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第八章“门头沟教育的思考”提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强调在三教统筹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应当更加关注基础教育工作,尽力改变生源和师资流失严重的局面,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回笼生源和师资的建议。尽管贫困地区可能连拥有一所当地的大学的能力都不具备,但是通过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打通高级人才的培养途径,可以为地区成功的产业转型和走出持续贫困的怪圈进行人才的储备。
其次,从短期来看,第七章提出将劳务输出当作一项产业来做的新思路,从而开发现有的人力资源,输送到繁华的毗邻城市,从而解决产业结构转型导致的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这种思路对所有毗邻繁华都市并且劳动力过剩的地区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最后,从现实来看,由于乡村经济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乡村领导干部和当地能人的带头作用,第九章“乡村经济建设的带头人问题”通过对门头沟区乡村领导干部的个体特征的调查,研究了当地的乡村领导干部对乡村经济的影响,从而提出了发挥乡村能人(精英)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对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通过生态型产业的发展进行脱贫
实现农民增收,其实也是一个如何让农民实现非农业就业的问题。而非农产业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并不以当地的比较优势为根本出发点,而最终要服从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保护等政治任务需要。许多贫困地区都要面对“国家要生态、地方要财政、农民要吃饭”三方面关系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地区陷入持续贫困的怪圈。对于处在产业转型期的贫困地区,要避免走入这个怪圈,脱贫可以从扶贫向防贫进行转变。
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强贫困县的财政调控能力、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以及生态建设能力。第四章“生态修复工程与绿色生态战略”指出了门头沟区从采矿区向“生态涵养区”进行产业转型需要进行生态的修复的紧迫性,给出三种生态修复的模式,并介绍了其投融资的方式,并且着重指出了实行山林养护战略在恢复地区生态的同时对解决当地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另一方面是大力支持生态建设区优化产业结构,培植替代产业,开发替代能源。许多农村地区和贫困山区的替代产业之一是乡村旅游业,并且乡村旅游业将在许多农村和山区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第五章“门头沟乡村旅游经济”提出了龙头旅游集团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创立旅游品牌,龙头企业带动农家乐协调发展的思路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思路。另外,第六章“现代农业与柴鸡饲养”则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为中国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贫困户急需解决的是就业问题,而就业岗位的增加有赖于区域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也可促进生态建设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为其城镇居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空间。
(3)通过制度建设来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
在门头沟区进行考察的村庄中,我们发现了两种典型的组织,这两种组织对于推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一种是农村股份合作组织。村干部带头引导村民入股股份合作组织,不但将分散的资金集中在一起支持了当地企业的发展,而且还为大多数的村民开辟了当地主导产业之外的经济来源。第二种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协会本着服务于协会会员,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各方面的便利的原则,推动了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尽管这两种组织本着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初衷,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改进。
在考察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其他的问题,例如教育中的有机构功能重复等,但是并没有对问题进行一一研究。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技术建设方面也没有进行研究。希望今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简报文章如需要转载须事先征得本研究院同意
并注明“转载于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字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98号方正大厦318室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
邮编:100871
信箱:pri@gsm.pku.edu.cn
网址:http://pri.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