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研究院简报 »正文
2009年第5期

 

简 报

 

 

2009年第05期(总第5期)                                         20098

                                                                                                                

新疆和田地区生态贫困问题实地调研

2006822827日,受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项目委托,新疆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李万明教授带队去新疆和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课题小组共六名成员,在五天的行程中共实地走访了和田地区的五个县市:和田市和田县皮山县墨玉县和策勒县。课题组成员通过访谈的形式,分别对和田地区扶贫办、土地局、气象局、农业局、水利局等部门的主管人员进行了相关调研。并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具体了解。

贫困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中国的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的1/4,新疆有国家级贫困县27个,“八七”扶贫计划以来,和田地区七个县均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对和田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该地区的贫困现状与中央和自治区对和田地区的扶贫措施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对和田地区反贫困开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和田地区古称“于阗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就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和田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西南与印度、巴基斯坦接壤,是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绿洲。和田地区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仅有约0.3万平方公里的灌溉绿洲呈珠状自西向东镶嵌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中,占总面积的1.21%,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沙漠与绿洲的比例,决定了绿洲时刻面临着流沙侵入的威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2005年和田地区贫困人口共68.73万人,占和田地区总人口的37.66%。和田地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区,基本上属于简单再生产,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水平较低。2006年和田地区农业生产占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417元,占新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51.8%,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9.5%。人均受教育时间不足5年,低于劳动力全国平均文化水平2.3年。调查中,课题小组成员发现,虽然自“八七”扶贫计划以来,中央和自治区通过有偿和无偿两种方式累计向和田地区投入的资金超过30亿元,但是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影响,到目前为止,许多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用当地扶贫办同志的话来说,“和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方方面面都需要钱,扶贫资金就像撒胡椒面一样被分散开来,效果不明显。”

“天不下雨,羊没有草吃!”由于北方春夏干旱少雨,当地居民饲养的牲畜数量削减很快。当调查小组在和田地区询问当地居民的时候,农民指着漫天的黄尘说:“刮沙尘暴,庄稼长都不高!”由于沙尘暴经常侵袭,堵塞叶片,阻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使得道路两边的玉米矮小瘦黄。由于和田地区盛产美玉,调查员们发现许多大型挖掘机械在和田两条主要的季节性河流――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的河床底部彻夜进行挖掘工作,当地有上万人在河床寻找玉石,这一行为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无疑会造成极大的破坏。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居民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左右,加之人口基数大,因而当地巨大的人口规模加重了资源承载的压力。同时,“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意识低。

课题组成员通过此次调研深切体会到:近年来,和田地区的人类开发活动明显是沿着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方向发展,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和田地区造成水分、养分、盐分、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不平衡性加剧,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对当地居民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加之观念落后,技术水平落后,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贫困使得当地居民选择不顾环境后果的掠夺式开发行为,其后果是人均资源减少、土地压力增大,收入水平继续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更加落后、贫困程度加剧、和田地区与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调研结束后,课题组成员通过多次讨论对和田地区反贫困战略提出以生态重建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田地区生态环境尽管在人类干扰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但仍可以利用相关政策和科学方法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和恢复。一方面,遏制和田地区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应实施生态移民政策,建立“生态移民+劳务输出+教育”模式,对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居民,依照自愿原则,将贫困人口转移到生态承载力较高的地区,并通过对移民进行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生存能力,使得这部分贫困人口从过度依赖自然环境的简单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利用科学方法建立“生物+工程+技术”的生态恢复模式。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生态效应为主,经济、社会效应为辅”的原则,通过对关键环节进行系统整理和重建,加速生态系统的向良性方向发展,保证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离开和田的时候,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的李万明教授和课题组成员望着包围和田绿洲的茫茫戈壁感慨万千。大家觉得要使和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面貌,从只能依靠“输血”生存转变到自身具有“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首先需要当地居民增强生态保护的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配合政府的各项措施,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目前已经在和田地区建立了优质大枣基地和蔬菜基地,发展庭院经济,以提高当地农民摆脱贫困面貌。

 

 

 

 

 

本简报文章如需要转载须事先征得本研究院同意

并注明“转载于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字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98号方正大厦318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

邮编:100871

信箱:PRI@gsm.pku.edu.cn

网址:http://pri.pku.edu.cn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2012年第4期
  • 北京光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 | 微信 | 微博 | 相关链接[ 返回页顶 ]
    © 2016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