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报
2011年第10期 2011年3月
生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组
广西恭城调研工作简况
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行政隶属桂林市管辖,面积2149平方公里、人口30万,其中瑶族人口占50%以上,东西北面环山,石漠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是广西49个有名的“老、少、边、山、穷”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恭城县广大干部和群众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走出了一条以养猪、办沼气、种果树三位一体的循环生态农业发展道路脱贫致富奔小康。被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誉为“恭城模式”。恭城人民长期坚定狠抓生态建设,全面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聚集产业优势,形成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点,县域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良性循环,生态产业链不断延伸,以“生态富裕文明家园”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恭城人民在脱贫致富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路,以一个贫困县发展成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无公害水果示范基地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和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厉以宁教授多次赴恭城考察、调研、讲学。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恭城县生态循环模式和农民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2008年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接受德意志银行的赞助,编写“北大区域可持续发展系丛书”厉以宁教授亲任主编。同年,厉以宁院长决定成立生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课题组,对恭城模式及其演变进行调查研究,并指定广西师范大学罗知颂教授担任组长。在罗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组织了大规模的专题调研7次,采集整理文字资料逾百万字,做了大量的入户调查、专访、问卷调查,购置、查阅了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图纸、数据库,实地拍摄了许多图片资料。以本项目研究为基础上撰写、发表了多篇论文,完成了生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广西恭城模式及其演变研究这本书。
课题组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进行深入的跟踪调查,通过专题研究与板块整合,提出研究主线和分析框架,揭示与勾画恭城县坚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依靠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化,真正解决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问题,进而全面发展生态经济,提高分工与专业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生态改善、环境友好的产业链接,创造出因地制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型发展模式。提出并确立新型生态扶贫开发良性循环机制,即通过改变生态足迹,生态恢复重建,积累生态资本,增强创新能力,引导农民真正夯实脱贫致富的基础。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恭城的实践经验不断产生扩散效应,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恭城模式的演变过程为扶贫开发、县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与县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指标体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答案。
该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生态恶化与贫困加剧的历史起点,从单一的粮食种植、乱砍滥伐、农民收入恶性循环中警醒,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猪―沼―果”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初创。2、生态农业目标的确立与农民收入的变化。3、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实现养殖、种植和加工多种形式的优化组合,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4、以生态建设治理石漠化,改变大石山区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土地等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探索生态涵养与农民增收双赢之路。5、农业科学技术普及推广应用与科技生态扶贫开发,生态资本的积累与放大效应。6、农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与生态农业的发展。7、农民收入来源的结构性变化与新农村建设,收入累积良性循环模式。恭城新农村建设的农民收入基础与自愿要求,新村建设的多样性特色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引进。8、生态工业的发展与优势产业的集聚。9、生态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10、生态扶贫开发与教育、文化的互动发展。11、新村―乡镇―县城科学规划与建设朝着城乡一体化方向协调发展的积极尝试。
本书稿是我们基于恭城生态扶贫开发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实践创造的理论研究最终成果。总论即是研究报告。全书除了对恭城县生态扶贫开发模式进行全方位总结之外,还力图从政策支持体系、推广路径选择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等方面对恭城模式的推广效应提出了建议。对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难题和解决办法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对策。
本简报文章如需要转载须事先征得本研究院同意
并注明“转载于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字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号楼531房间
邮编:100871
信箱:pri@gsm.pku.edu.cn
网址:http://pri.pku.edu.cn:8081/p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