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正文
全面扎实推进新时代脱贫攻坚战

全面扎实推进新时代脱贫攻坚战——访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

2019年09月27日 14: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杰字号

打印 推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其中,10个省份的农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0%以下。

  打赢脱贫攻坚战,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同时,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经验,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围绕脱贫攻坚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结合脱贫攻坚目标,谈一谈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形势。

  雷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打响了一场举世瞩目的以精准扶贫为总体方略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举世成就。截至2018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全国832个贫困县有433个退出。与此同时,2018年334个深度贫困县减贫480万人,占全国减贫总数的38%。

  伴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生活用电实现村村通,大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得到了保障,94%的贫困村通宽带,贫困村4G信号基本做到全覆盖,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改善。贫困县集中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有效促进了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和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截至2017年底,累计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43.5万名,驻村干部278万人次。同时逐步建立起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形成了需求导向、全员参与、有效对接的扶贫脱贫帮扶体系。探索出一套以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扶贫产业、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统筹攻坚力量为主要特征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脱贫经验。

  总结脱贫攻坚实践和理论创新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网: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请您从国内、国际两个视野具体谈一谈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

  雷明: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脱贫攻坚是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伟大的思想创新,生动的实践创新,同时也是深刻的制度创新。

  具体来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脱贫攻坚在创新方面首先体现在三个新字上。在战略上,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略提出,旗帜鲜明地将人放在扶贫的中心位置,精准到户、到人,提出2020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更加突出以户以人为中心,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这是一新;在方法手段措施上,脱贫攻坚实施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精准施策,这是有别于以往粗放型、大水漫灌式传统扶贫方式全新式扶贫,这是二新;在实施效果持续性上,脱贫攻坚提出精准可持续的五个一批,四个切实,六个到村到户,十项行动和六大体系,确保扶贫政策措施实施效果的持续性,这是三新。

  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结合国家脱贫攻坚的重要政策举措及地方实践,谈一谈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经验有哪些?

  雷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改革为动力,创新扶贫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形成了需求导向、全员参与、有效对接的扶贫脱贫帮扶体系。探索出一套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扶贫产业、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统筹攻坚力量等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脱贫经验。

  具体来说,建立起一套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的高效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探索出一整套从精准识别到有效帮扶再到达标退出评估的可操作性强的有效办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扶贫治理体系。探寻出一条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机制,社会动员(参与)消除绝对贫困的有效之路。

  强化公共服务制度扶贫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确保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尤其是防止脱贫后返贫,您有何对策性建议?

  雷明:目前,面对最后扶贫攻坚阶段,压力和挑战并存。尤其在“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由于因灾、因病和因残等一些不可控风险,以及因为脱贫不实、脱贫质量不高或者本身就没有真脱贫等人为风险,加之贫困地区群众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应对市场能力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等原因,返贫风险依然存在。

  第一,要强化公共服务制度扶贫体系,巩固基础扶贫成效,着力解决好深度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包括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危房改造问题,自然村通动力电问题,村级公共卫生、医疗服务问题,部分孩子辍学问题。

  第二,重点应放在扶贫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上,加强扶贫风险精准动态监测、动态识别,建立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形成有效的精准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常态化制度安排,针对扶贫过程中人财物以及贫困对象脱贫退出、出列和摘帽后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不可控风险,制度性风险以及人为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实时预警,将风险置于可控范围之内。

  第三,围绕制度扶贫,构建长效机制。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岗位提供、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培训对接乡村振兴,同时结合政策性兜底,构建特困户、五保户、病患致贫家庭制度性保障,推动长效机制形成。

  第四,在制度安排上,逐步由关注“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到更加关注能力贫困,由关注显性(吃穿住行等现实生活需求)贫困到更加关注隐性(精神,能力,文化等)贫困,由关注收入贫困到更加关注就业贫困,由关注自身贫困到更加关注社会贫困(贫困个体社会融入、社会认同),由关注简单的生存贫困、发展贫困到更加关注环境贫困、可持续发展贫困(社会责任、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第五,能力形成是根本。这里能力不仅是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更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杰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北京光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 | 微信 | 微博 | 相关链接[ 返回页顶 ]
© 2016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