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政策解读» 名家观点 »正文
第一届 北京大学章铮教授谈“民工荒

网易商业报道:“首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于200651314日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网易商业频道在现场做独家网络直播。

 

以下为北京大学章铮教授就“民工荒”的几个问题做一个演讲。

 

主持人:下面原定的几位发言人都几个人都没有到,如果没有替代他鼻烟的话,下面有请北京大学章铮教授做一个发言。

 

章铮:各位老师,我现在给大家介绍的是有关“民工荒”研究的几个问题,我们关于民工荒大概是2002年的7月,中国南方遭遇首次民民工荒。这几年愈演愈烈,我已经有一部分已经发表,我们在做这个报道之后,这种两篇已经报道,这就是我向大会提交的文章,第四篇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加,我在准备的过程中就动了一下,而是在这四片包括已经完成和正在设想的东西拿出来做一个统一的介绍。实际上民民工荒的过程中,这么三个问题,是一问题是否存在民工荒有还是没有;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它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消除民工荒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我们曾经开玩笑说学过一点经济学的都觉得民工荒问题无法解决,学过微观的说这是一个价格问题,只要把民工的工资提高了民工就多了,供求就恢复平衡了,可以按这个逻辑的话,给民工涨工资用不着人来教的,更大的问题是搞宏观的,搞宏观的那些有一些初步知识的人打死也不承认有民工荒的问题,中国有1亿多的剩余劳动力,怎么会出现全国性的民工荒的问题,中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话,从经济学的角度就是从供求的角度,这个问题不能像媒体报道的。那么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创新是对劳动力总量进行年龄、性别结构分析。

 

我们经过计算,是算出了这么几个数据,根据2003年的。首先2003年中国乡村剩余劳动力为12582万,也就是说中国农村存在1个多亿的剩余劳动力的事实,经济界是没有说错;但是第二点25岁以下乡村劳动力,供给10626万,需求农林牧渔业为3426.5万,农产业为8316.6万,合计11743万,可能稍微有一些差距,缺口为1117万。

 

那么再考虑性别25岁以下女性乡村劳动力,供给5391万,需求农林牧渔业为1661万;非农产业为4990万;合计6651万,缺口为1260万。为什么主要体现在女性劳动力上,他的缺口数为全部劳动力的缺口还大,缺的还是20多岁的女工。

 

根据有关资料,中国乡村妇女,平平均初婚年龄,在22岁左右,平均处于年龄在婚后1.71.8年,即24岁左右,那么由于生育,她生育以后要在家地至少待在七、八个月以后,出去务工。那么按这个算帐,大概有250300万在家带孩子。在减去这一部分人后,25岁以下女性乡村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数量减少到只有100150万。

 

在我们农村劳动力的统计当中,男6055以上的劳动力占整个农村劳动力的有4508万,让他们也进城打工,我们是让他们进城来打工还是让他们进城退休呢,如果按城的男50、女40的标准来看的话,农村2005年全球人口铺查,有14800万在农村。

 

这是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200425岁以下的民工所占比例为45.4%,这是他们公布的比例我们按照这个比例把020304年不同年龄段的民工数量算出来以后作一个数字对比,比出来的结果200426岁以上民工比上年增加了453万,而2003年比2002年的383万的增加量还高高出72万。可25岁以下的民工比2002530万的增长量相比还相差550万,可见25岁以下民工数量从2003年的剧增,比2002年增长了10.9%2004年的略见,是导致2004年民工荒集中显现的主要原因。

 

第二点,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在分析为什么出现民工荒的时候,我们现在查的资料是19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的资料,因为那个资料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那个行业非常细,他有全国几百各行业的职工年龄结构,当然年龄很粗,只划了21岁至35岁,36岁到51岁以上,但是有几百各行业的资料,所以我们才能分析得细,服装制造业、皮革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第二个我们95年国有企业大规模下岗分流还没有开始,在那样情况下,国营企业的工人还是一直能工作到退休,因此国营企业当中,职工的年龄结构比例就反映了我能够工作到退休的情况之下,这样一个职工年龄比例。

 

三资企业可以从别的渠道招工,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因此三资企业的职工年龄比例就反映了他在追求效益最大的情况之下他的职工年龄比例,大家可以看看不同行业的年龄比例,基本上国有企业当中,35岁以下的工人比例大概占60%,而三资企业这上面他们追求效益,35以上的工人占的比例是83%89%,这样一个比例意味着什么呢?又做一个假设,假定本35岁以下的数字全都变成10然后看36虽数字相当于100的话,它的相当于百分之多少?比如说52.6变成10037.4可以乘上通过的系数就变成59.7%,这样一看,服装制造业36岁以上,35之岁以下的10036岁亿的有59.7%,三资企业当中10035岁以下的功臣,有19.9%36岁以上的工人,失业率为66.7%。国有企业当中出现的就大面积中年工人的下岗问题。那类似的东西我们看一下皮革业,皮革业这样带来的失业率是83.0%,中年人也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失业,这样大规模失业,开始反映出一个全国的问题,即所谓的中年为失业问题,如果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国有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在用工年龄结构上向三资或民营企业看看齐,则必然会造成中年职工大批下岗。

 

对城市新成长的劳动者来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三资或民营企业普通工人的岗位是没有吸引力的。要使得表中三资或民营企业的用工年龄结构得以实现,这些企业就只有大量招收青年民工。

 

反正青年民工到时候可以自由解聘的。这样大量招收青年民工的最终产生一个结果,我们认为就出现了两个“并存”第一个并存在问题生的后果乡村,青年劳动力供不应求,同时中年以上的劳动力大量剩余并存的局面形成劳动力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局面。

 

在城市,青年民工供不应求,持续的民工荒,同时中年民工大量失业。我们口口声声过去谈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应该加强上面加两个字,交换青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最近,国务院的研究室出了一个中国农民工的调研报告,我对那个调研报告我对打的一点就是他把问题只说了一半,他提到我们的民工是在吃青春饭,他说得一点不错,但是吃完青春饭以后会怎么样,他说过了十几年将来会遇到养老保险方面的问题,我说错,现在的情况说从他吃青春饭35岁以下有工作到他拿到养老保险是60岁或者55岁以后,就算他有养老保险,请问35岁至55岁这段时间,他到那儿解决他的收入如果回乡还就算了,如果还在城市的话,这20年的生活怎么解决,要用地方政府用最低生活保障承担,哪个政府承担得起呢?我们认为这个东西都是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现在让民工末进城定居,我认为碰到的问题设备不是户口问题,是他经济上有没有能力受得了的问题,这个分析问题是否能受得了的话,不能从年收入的角度分析,而且要从一辈子角度,经济学是从生命周期的方面,我们现在拿一个公式算是个这个东西。

 

前一段时间是有工作,所以既有收入又有日常消费支出,中工作里M年以后,他失业了,失业以后如果要在城里定居不走的话,他只有日常开支,同时他没有收入。他如果真要想再城里定居的话,他总得在城市里买也好,租也好总得有个房子,这个房子现值要算账的。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使用广东省东莞市的资料进行了一个估算。

 

当然,我的估算当中有一系列的假设前提,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大概的假设前提我的收入是什么呢?是根据2004年的698.2元的标准计算,那时候是从网上下载的,这个资料加上广东统计年间的2005年,上面有一个广东省统计局的调查报告。

 

2004年东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300)计算,我是让他们进城当“贫民”我到网上说了以后捱了一顿吗,他们说300元根本就活不下去,可是我说他活不下去,他怎么也活不下去,我们给的是最低标准,这样算一下子,最后的结果假定在东莞连续工作。25岁开始工作十年,因为他结婚以前的时候刚进城还想闯一闯,那时候不考虑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从他结婚生孩子以后算起,连续工作十年以后,这样算的话,以后失业工作期间所得收入就算是不买房子只够东莞再生活7年,这时候夫妻两年42岁,离可以领取养老金的55岁还差13年,这13年怎么活,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不是问题,那时候英国的平均年龄是40岁左右。我们现在中国的人口平均寿命是70岁,就是拿到养老金以后再活十年,这这样当中3555岁的收入没有了怎么办?

 

做另外一个假设,假如他连续工作30岁,工作到55岁左右,这种情况下除了维持日常生活以外,他继续还可以在38岁的时候,因为买房买得越晚,净限值就越低,可以按照200个商品房销售价买一套70平米的住房,所以从这个分析来看,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民工家庭来说,他们进城的最大障碍是预期工作年限太短,只能工作到35岁左右,不是年收入多少,而且到底能拿多少年的收入。包括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招聘工作人员,我们也问一句招聘工作人员是多少岁,告诉我说也是25岁或者35岁之下,我跟报社的记者谈话,如果你们报社记者35岁全走人,他们也大喊这样的问题谁也受不了,所以现在看来,中年失业问题恐怕是影响全中国全局性的问题。

 

你解决了有人就业、有人失业,有人就业的含义是能工作到退休,现在所有人的都半辈子就业,半辈子失业,最后所有人就业问题都没有解决,这就会产生一个结果?这倒是很好,对于农村来说,不是说农业收入低吗?就到城里打两年工,盖房子娶媳妇,正好到城市打工收入弥补低农产品价格带来的损害。

 

农业的互补机制,务工而回乡后有地可种,又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解雇进入中年的民工,其结果是再生出一代代的民工,使得低收入农业与青年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得以维持,而民工与其家庭则成为这种压低农业与制造业成本的最大牺牲者。

 

青年进城中年回乡是在现有工资水平和预期工作年限与包括房价在内的支出水平的约束下的理性行为,目前中国25岁以下的民工(特别是女性民工)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即民工荒,这意味着青年民工的就业和收入水平可以依靠市场机制去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希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民工能够进城定居,就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这些民工的中年失业问题上。

 

下面来看回乡办厂开店同样给出一个公式和刚才的公式有点像,但是第一条在城里头反正没有工作就回乡,就存在不干活光消费的情况,第二个问题是这个地方是等于号,只要这笔钱凑够了马上就回乡,我们当然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我们也按假设条件做计算,发现一个很惊人的后果,当时我们到广东做调查的时一个鞋厂的老板说,给民工加工资越多他就跑得越快,按照这个公式来看就是对的。只要工资水平还没有上升到足以民工家庭在务工城市定居的地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原有民工中的一部分人会因为征地回家乡办厂、开店必需资金所需时间的缩短而提前回家乡。最后证明工资提高10%回乡年限早两年,提高20%早三年半,提高30%减少工作时间为四年半。

 

我们计算的情况,民工供求的平衡年龄,25岁以下供不应求,到哪个岁数供求可以接近平衡,大体上在2530岁,如果他年龄进一步往上走,走大30岁的时候由于人家没有前途,他们到时候可能提早回家办厂、开店,理由是回家办厂、开店不仅需要本钱,而且需要时间和经精力,等到五六十岁,再办厂开店,就折腾不了。

 

如何消除民工荒。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只能拿一个现实,就是哪个地方闹劳工密集型的时候没有闹,苏南没有闹,苏南发展的是机工密集型制造业,这个概念是我自己杜撰的,我们开始一谈行业,要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要么是高科技产业,这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科技产业之间的跨度太大,我们苏南那边看到,苏州无锡等地他现在出现这样一个行业,说劳动密集型的也是,但是他用的是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的比重,超过了没有受过上述的教育的、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普通劳动者的比重。

 

我们来看一下2004年苏州工业园区的职工文化程度(这是网上他们自己公布的)。(PPT展示)我们看员工百分比,高中以下的占整个职工的23.4%,中专职校占37.2%。这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数字,而工业园区并不仅仅是工厂,是包括保安、保洁、食堂的炊事人员等等之类的人员都在一起,这样算出来,中专技校加上劳务派遣民工到48%是非常高的比例,我们调查的时候问了一下,他们的工作时间,因为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有关,年龄越增长,工作经验越丰富,我们到广东去的是电影《摩登时代》的生产,文化动作就简单到了在制鞋上就是往那上面放鞋带,有的是敲锤子,完全看你的反映灵敏度,他们技术工人工作经常变化,要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当地的企业主管告诉我们,他们可以工作到退休的。

 

一个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有多少人,城市有多少人愿读职业学校,基本上读职业学校的都是农村的。没有城市的户口的人在读。

 

同时我们把他的家庭月消费水平提高到一倍,从300元提高到600元,按照这样的结果来算,除了维持日常生活水平他,积蓄还可以在36岁时候按照2004年住房预收价4690/平米买70平米的住房,东莞的数字是比这个高,买房的价格也高了,生活水平花费也高了,他们具备可以在当地待下去的可能性,对这种地方取不取消户口限制才真是有必要,取消户口限制的是,他们就有工作能力,这就是为什么称他们为“新市民”。工作超过十年以后,只要有固定住所的就可以为本市户口。大家都知道新加坡工业园区,我们现在看一看苏州的总体情况,本地初中毕业生8万,4万上高中,剩下的绝大多数上了中专、技校、职业中学等,初中以前是义务教育,初中以后如果有人就是不想上就是没办法,他们告诉我的情况,2005年需要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线工人15万,本地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毕业生只有5万,其中还有1万外地生源。

 

苏南模式的特点,是在1970年的时候本地因为几万劳动力无法就业就跑到外面去,苏州人还不喜欢往外跑的。我在丹阳插队的时候,有时候他们跑到江西烧窑去。到底这是什么原因呢?

 

现在我们有待探讨的问题是:第一,苏南是如何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机工密集型制造业转变的?第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本地乡村劳动力出现短缺时,苏南为什么没有大量使用外来民工?第三,外企在苏南制造业升级换代中起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能否被当地的民企替代。这些都问题都在探讨当中,我们正在做研究工作,我们试图把这些问题解释清楚。这样就是我们的现在的探讨和以后要做的研究工作。感谢大家!

 

主持人: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感谢张老师,有什么问题可以接下来找张老师探讨。

 

今天上午的发言都提供了精彩的演讲,主要是在农民共失地农民还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中的模式,其他的发言人有的没有来,到时候大家可以看一下会议的问题,看一看别人是怎么谈这个问题。今天上午的讨论就到此结束!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北京光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 | 微信 | 微博 | 相关链接[ 返回页顶 ]
© 2016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