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热点 »正文
第二届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在毕举行

  919日,正值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仲秋时节,由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支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和毕节地委、行署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在毕节隆重召开。此次论坛是毕节试验区2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以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为实例,深入研讨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有关问题,是一次关于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学术活动。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厉以宁,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谷永江,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副组长胡敏,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晏友琼,民盟中央常委、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贵州省委主委顾久,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禄智明,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毕节地委副书记、地区行署专员张吉勇,德意志银行(中国)企业传播负责人蔡雪琴,戴姆勒公司亚太区总监周妍,华电集团总经理云公民在主席台就座。参加开幕式的还有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省直相关部门领导,北京大学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10余所国内知名大学的教授、专家,中国长江电力公司、湖北宜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省外知名企业的领导,地区领导禄绍康、杨继红、李文德、许庆、吴维方、蒋弟元、秦天志及地直相关部门领导、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中央和省的主要媒体的记者。

 

  张国有、谷永江、顾久、禄智明、秦如培在开幕式上致辞,蔡雪琴和周妍分别发言。张吉勇主持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上,禄智明代表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向莅临本次论坛的厉以宁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应邀参加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朋友和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衷心的感谢。他说,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内陆山区省份,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省区之一,农业总量小,农村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问题始终十分突出。截止2007年末,全省农村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还有603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量的13.1%,占全省农村人口的20%以上,而且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寒山区,深入推动开发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开发扶贫工作,把消除贫困、缩小差距、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禄智明指出,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奋力破解“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坚持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资源开发,加速支柱产业培育,在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形破碎的岩溶地区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人口、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毕节试验区20年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建立毕节试验区是解决贫困地区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问题,推进人口、生态、经济相协调,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次成功探索,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对于推动和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禄智明指出,本届论坛不仅是一场共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型思想盛宴,而且也为贵州提供了一次加快改革发展问计求策的宝贵机会。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于我省进一步总结毕节试验区20年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开发扶贫工作思路,推进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秦如培在致辞时说,第二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在毕节试验区举办,充分体现了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和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对我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切实关心,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级各界对毕节试验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各位专家、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秦如培说,毕节地处云贵高原腹地,蕴藏着宝贵而富饶的矿产资源,养育着勤劳勇敢的738万劳动人民,孕育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毕节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1988年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年来,全区生产总值从17.8亿元增加到335.45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96亿元增加到55.06亿元,人均纯收入从182元增加到24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97元增加到10197元。20年的成功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路子。

 

  秦如培说,参加此次论坛的都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颇有研究、富有建树的精英,大家将针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与减贫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刻的对话,论坛结出的理论硕果和思想结晶,必将为毕节试验区乃至全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必将在贫困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在全区人民的携手奋进下,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必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开幕式上,贵州省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本次论坛发来贺信。贺信中指出,毕节试验区的成功实践表明,即使在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只要勇于面对现实,创新发展思路,坚持苦干实干,也能够走上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此次论坛的举办,对于帮助毕节试验区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强化措施、把试验区建设得更好,发挥好毕节试验区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试验、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贵州乃至全国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发挥重要的作用。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行了主题发言。张吉勇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毕节试验区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为题发言;厉以宁以《论我国次发达地区的后发性优势》为题发言;神华煤炭运销公司副总经理程志强以《煤炭繁荣给鄂尔多斯带来了什么?――兼谈对毕节地区的启示》为题发言;深圳交易所副总经理陈鸿桥以《利用资本市场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为题发言;广西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罗知颂以《中国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扶贫发展课题研究报告》为题发言;湖北宜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远华以《资源开发与贫困地区的发展》为题发言;西部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远东以《金融创新与试验区发展》为题发言。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围绕贫困地区发展经验、贫困地区产业和金融发展、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扶贫措施与成效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919日晚,与会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兴致勃勃地观看毕节试验区成立20周年大型歌舞晚会《乌蒙春韵》。

 

  

 

  又讯

 

920日下午,历时一天半的第二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在毕节闭幕,经过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同意,论坛通过了《毕节宣言》。在闭幕式上,厉以宁宣读了《毕节宣言》,秦如培作总结。

 

  《毕节宣言》共分为“毕节试验区的建立背景”、“毕节试验区的试验内容”、“毕节经验”、“贫困地区的期盼”四个部分。《毕节宣言》认为,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开展探索和试验,统筹人口、社会、经济、生态、资源协调健康发展,坚持“开发”与“扶贫”并重,特别强调“科学开发、和谐开发、市场开发”,集中解决开发不足、开发过度和开发失调问题,千方百计做强做大经济总量。坚持把“扶贫”作为“开发”的目标,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在增强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反贫困能力的同时,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与优势的产业平台,为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通过“开发山下保山上、建设山上促山下”,“堵疏结合、整体防护”、“寓防于建、抓建促防”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劳动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努力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培养试验区人民健康的精神情操。

 

  《毕节宣言》指出,经过20年的实践和探索,毕节试验区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鲜活的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综合处理经济、生态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坚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不动摇,并与时俱进地赋予新内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各方各界特别是民主党派、工商联专家、学者的优势,为试验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出席本次论坛的有党政领导、著名经济学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计160余人,收到论文30余篇。

 

  秦如培在总结讲话中说,在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20周年总结大会即将召开之际,第二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在毕节召开,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对担负着党和国家赋予“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光荣使命的毕节试验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这不仅是毕节的荣幸,也是对毕节试验区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的肯定和鼓励。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在论坛期间分别进行了发言和讨论,结合毕节实际提出了许多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指导毕节试验区下一步的发展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北京光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 | 微信 | 微博 | 相关链接[ 返回页顶 ]
© 2016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