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热点 »正文
第五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在建三江举行

 

 

今天,第五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暨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建三江管理局隆重举行。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梅颖,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及夫人何玉春,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颜延龄,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范小建,农业部农垦局局长王守聪,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兆力、局长王有国,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童光毅,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吴华,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长哈增友,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领导谭占龙、刘锡荣、李恒伟参加论坛及有关活动。

  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由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主办,每3年举办一次。本届论坛为期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围绕“改革、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开展多场论坛主题演讲,并举办了4场分论坛,重点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战略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农垦改革与发展等问题。

  在开幕式上,首先播放了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十周年纪念视频。该研究院在厉以宁的带领下长期致力于贫困地区发展战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张梅颖在致辞中对厉以宁为中国贫困地区发展事业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她说,一个学者能够带领团队十年如一日从事这样一项事业,正符合费孝通教授对学者的期许,其精神和品格尤为宝贵。

  颜延龄在致辞中赞扬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他认为,开垦荒原是北大荒的第一次发展机遇,改革开放是北大荒的第二次发展机遇,深化改革是北大荒的第三次发展机遇,农垦的根本出路在改革。

  王兆力在致辞中介绍了垦区的历史沿革,回顾了垦区发展的4个阶段。他说,垦区开发建设68年以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垦区正在稳粮增收调结构上下功夫,围绕“提高粮食产能、稳定粮食产量、提升粮食品质、增加粮食效益”推进粮食生产。垦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北大荒集团在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111位,“北大荒”品牌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上位居第45位,成为中国农业第一品牌。在下一步改革发展中,黑龙江垦区将调整优化经营机制和产业结构,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入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对接资本市场,进一步推进农业“走出去”进程。相信本届论坛一定会给黑龙江农垦带来新信息、新思路,为我们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垦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领导下稳步扎实推进农垦改革,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雷明在发言中认为,作为全国农业系统的排头兵、现代化大农业的代表,黑龙江农垦的发展可以为中国农业领域和贫困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后,在题为《农垦体制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主题演讲中,厉以宁认为,国有农场体制改革需要分为国有资产产权的管理和农垦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两个层次来进行。农垦企业应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应该把农场建设和城镇化结合起来,没有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的城镇是没有人气的。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农垦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市场化水平和竞争能力。同时,农垦系统要循序渐进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范小建以《关于扶贫工作的几个问题》为题作主题演讲,分析了扶贫工作的形式、问题、思路以及对策。

  王守聪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农垦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不能关门办农垦,农垦对扶贫也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边境贫困农场的发展和带动全国“三农”发展,需要农垦的努力。农垦改革与发展需要顶层设计,农垦要建立一批有规模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插上科技和资本的翅膀,从农业产业价值体系中获取效益。农垦还要肩负起打造中国农业品牌的重任。

  在论坛闭幕式上,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志毅宣读了《建三江宣言》,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涛进行大会总结,厉以宁宣布论坛闭幕,并公布了第六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举办地为安徽宣城。

  建三江管理局党委书记陶喜军、局长王利仁,宝泉岭管理局党委书记刘炳东,红兴隆管理局局长王贵,北安管理局局长刘新华,九三管理局党委书记洪铁军,绥化管理局党委书记武经宏,哈尔滨管理局党委书记金奎祥,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长友参加论坛。

  据悉,论坛举办前,厉以宁在王兆力的陪同下,先后对红兴隆管理局老年公寓、局直第二幼儿园、局直第二初中、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友谊农场农业部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田、友谊农场万亩粮田、红兴隆局直巴黎购物广场进行了实地考察。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北京光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 | 微信 | 微博 | 相关链接[ 返回页顶 ]
© 2016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