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正文
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 协同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2021.2.25

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协同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中国报道

2021-02-25

订阅

作者:雷明

2月25日16时,国家乡村振兴局牌子正式挂出。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既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个标志,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此前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这份重要文件的主题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之策,也是起步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IMG_256

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词是“协同”。要从产业、区域、城乡、制度安排、政策制定、社会建设等方面开展协作、优势互补——以乡村振兴的协同战略接续脱贫攻坚的精准方略,以脱贫攻坚的精准方略助力乡村振兴的协同战略。在具体实施时,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协同:

推动以产业融合为主的产业协同

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产业兴旺”也位列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之首。做好乡村协同振兴,首先要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协同兴旺,而产业协同的关键在于产业融合。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产业融合要靠产业协同来实现,产业协同应以产业融合为方向。通过立足各地的特色资源,顺应产业发展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带动纵向农业产业链深化和横向农业功能拓展,进而实现融合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在具体措施上,一是集聚一二三产融合,因地制宜制定融合发展规划;二是打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畅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四流,融通一二三产;三是依托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做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三大主体;四是通过产业链相融、供应链相通、价值链倍增,推动“三链重构”和传统产业全环节升级;五是将农户有效嵌入进三个链条中,构建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同步升值;六是推动财政扶持、税收减免、金融支持、土地利用、科技支撑、农业用水用电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做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

深化东西部协作

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各地的起点不尽相同:既有有较好发展基础的东部地区,也有拥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中部地区,还有刚刚摆脱绝对贫困的脱贫地区。

因此,在东西扶贫协作基础上开展东西部乡村振兴协作和对口支援,具有重要意义: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行帮后行、最终实现乡村共同振兴目标的大举措;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

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东西乡村协同振兴对象,找出其协同地区的优势所在,实现资源的有效对接;二是明确新时期东西乡村协同振兴就是聚焦乡村振兴,瞄准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战略,这是乡村振兴协作工作的重点;三是通过机制上的保障,推动东西部乡村振兴协作,强化互动;四是广泛动员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东西部乡村协同振兴;五是做好东西部乡村协同振兴责任考核工作;六是进一步落实好“东部企业+西部资源”“东部市场+西部产品”“东部总部+西部基地”“东部研发+西部制造”的东西合作模式,共同打造东西部协作升级版,助推乡村振兴东西协助高质量发展。

城乡协同共进

城市与农村是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的唇齿关系,但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依然作为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现实性命题而存在。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在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化发展结构,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该结构亟须改革。

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在国家统筹的大背景下,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失衡现象,就要加强城乡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要素转化、融合提升,构建和谐的城乡新秩序,实现城乡环境、空间、资源多方面的共通、兼容和互补,不断趋向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

具体而言,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广大农村地区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要素,既有各自内在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又与其他要素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结果的优与劣、成与败,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相处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任何一个环节的动作,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乃至影响生态系统和乡村振兴战略全局。

“天人合一”是实现乡村振兴所追求的目标和要完成的使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既不能将保护和发展两个概念简单叠加,更不能将其割裂,而应形成有机统一体,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将保护和发展有机融合,服务好乡村振兴。

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村庄环境整治成果。

以人才协作引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农村职业教育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必须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根据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从顶层设计角度系统规划乡村人才治理的现代化机制与路径,充分发挥乡镇服务农村和农民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权力下放、资源下沉、力量下行,让“人才下得去”“基层接得住”,赋予乡镇更多人事自主权。

具体来讲,一是因地制宜,定制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将乡村不同群体转化为职业农民的路径,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建设;二是优化产业环境,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引导更多“能人”返乡干事创业;三是进一步推进城乡户籍、公共服务等方面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推动资源、服务向乡镇下沉,优化人才创业就业环境;五是加大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引入产业工人的“传帮带”“学徒制”等培养方式,构建政企校合作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六是加强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的培育,引导涉农企业输出成熟的农业人才培养和产业管理经验,关注乡村人才梯队建设;七是培养出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发挥他们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八是重点培养一批高端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孵化更多新生代农民企业家;九是从资金、用地、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主体高质量发展,将扶持政策与联农、带农的效果挂钩,更好地带动脱贫户、小农户掌握技能,转变为适应农业发展现代化所需要的“新农人”。

凝聚乡贤力量,协同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在脱贫攻坚阶段,政府治理力量在乡村治理中不断强化,具体表现在乡村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的改变上。结合脱贫乡村发展实际,不难发现,“政府引导式治理”的路径(包括:明确政府职能,优化乡村治理结构;壮大多元治理主体,实现乡村多元协同治理;优化治理方式,实现自治、德治、法治有效结合)同样适用于乡村振兴。

一是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二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四是注重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整体发展基础上的整体治理资源、治理能力的综合提升,建设好重点工程项目、投资信息服务和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载体,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五是细化政策,释放叠加效应。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工具,形成撬动社会资本下乡的合力;六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公共服务为切入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乡村营商环境的优化,充分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

(作者系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陈珂 徐豪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北京光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 | 微信 | 微博 | 相关链接[ 返回页顶 ]
© 2016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