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研究院简报 »正文
2007年第三期

 

 

 

   

调研组进展情况之门头沟、固原、北大荒篇

 

北京市门头沟区调研总结

 

2006年间,课题组成员先后八次深入门头沟山区进行调研。调研期间,我们不断收集各种资料,访谈地方政府官员,留驻深山区村落,走访当地村民,设计调研问卷,组织问卷调研等。

20065月中旬,我们课题组参加了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的“首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并报告了我们课题组的中期研究报告?《京郊贫困山区村际经济发展差距原因调查》。此报告主要是基于我们对清水镇两个经济发展速度悬殊的村庄(洪水口村和塔河村)进行的深入调研。本调研报告探索出了影响乡村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村际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模型,并构建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成功模式。该中期调研报告对门头沟区乡村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经过前期相对充分的、多方位的资料和信息收集,为了更好地完成结题报告,我们课题组成员又多次展开了有关调研报告撰写的集中讨论。目前,在我们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门头沟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已经基本完成。

我们课题组的调研报告一共有十个章节,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有3章,包括绪论,门头沟经济发展回顾和门头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这部分首先提出了门头沟区当前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虽然,近几年门头沟地区经济总体发展良好,但相对贫困落后仍然是门头沟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状况。具体体现在其生产总值占北京市的比重较低,在各郊区县中的排名也相对靠后。造成这种结局主要是由其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决定的:土地资源稀缺、自然资源丰富而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齐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然后,基于对门头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我们从影响经济发展的五个主要因素着手进行分析,并为门头沟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建设性的发展模式。

接下来的三个部分是我们对提出的门头沟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分析,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第二部分提出以产业发展带动门头沟经济发展,由4个分题调研报告组成。在北京市对门头沟提出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之上,通过产业结构分析,我们建议门头沟在做好山林养护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养殖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并同时把劳务输出当作一个产业来做。

第三部分提出以人力资本激活门头沟经济发展,由2个分题调研报告组成。结合门头沟当地的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和高素质人才不断流失的实情,通过人才治理结构分析,我们对门头沟的教育和乡村领导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透析并提出了较为重要的建议。

第四部分提出以制度建设服务和支持门头沟经济发展,由1个分题调研报告组成。通过两个典型村庄的案例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协会和股份合作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部分从村干部和村民心中对协会和股份合作组织的认识差距透视了乡村建设中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基于前面各章节深入的研究分析,本调研报告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本研究的结论总结和理论提升。这部分不仅为门头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整合的发展框架,也进一步将门头沟地区经济发展的个性问题上升为“繁华都市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般性问题。

 

宁夏固原地区调研总结

宁夏固原地区位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贫困地区的中心地区,解决西海固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该地区如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2006年暑假期间,朱善利教授带领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调研组在宁夏固原地区针对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

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固原市所辖的原州区、彭阳县、泾源县、隆德县的扶贫开发相关单位以及部分农户,观摩了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退耕还林点、科技扶贫试验点等,总结了各地区有代表性的扶贫经验,并与当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举行了多次座谈,在详细全面了解固原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基础上,积累了很多宝贵的一手资料。

目前,关于固原地区的扶贫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正在撰写之中。进展情况是:

完成了对固原地区扶贫开发历史的回顾,对固原地区扶贫开发的现状与成果给予了初步的整理和总结。研究报告的主体内容是对固原地区现有的扶贫开发方式进行了细致的理论探究和经验证据的阐述,从政策扶贫(其中包括自愿搬迁、退耕还林扶贫、劳动力输出)、科技扶贫(其中包括培训科技特派员、上黄经验、中科院、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其中包括马铃薯、菌类、畜草、旅游等)、社会力量扶贫(其中包括金融机构、世界银行、企业包村、闽宁、世界银行的扶贫贷款项目)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各种方式在整个扶贫开发工程中所处的地位进行了定位,理清了各种方式所处的地位。其次,从经济背景,政策特点,历史与现状,方式类型,获得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角度,依次分析了各种具体的扶贫类型。在分门别类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详细了解了各种扶贫方式的情况,而且发现了它们需要改进的方向。

报告的特点之一是,把固原地区的扶贫措施从大的方面分成了政策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社会力量扶贫四个方面。实际上,中国的扶贫工作中,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措施,都有着很深的政府参与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大多数的扶贫方式都是政府引导,甚至主导下的。报告的以上区分方法更多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用来抓住各种扶贫方式的主要参与者,集中分析各种不同措施的特点。也有利于进行比较,从而抓住政府在不同的方面应该有的正确的角色定位。

报告另一个特点是,在第七章用很大的篇幅谈到了社会力量扶贫的作用。从国际经验上来看,开发扶贫很多成功的经验主要来于各种社会力量的全面调动。在这方面,宁夏固原地区也进行了很多获益匪浅的尝试,尽管在政策环境和社会认同度上仍需要进一步改进,但是,目前在社会力量扶贫措施上所体现出来的良好趋势是需要通过研究报告深入挖掘并给予可持续地保持下去的。

课题组准备再次去宁夏去做更具体的问卷调查,搜集微观农户层面上的一手资料数据,为接下来的经验和实证分析做好准备。

 

北大荒地区调研总结

 

2006年,“黑龙江农垦发展模式战略问题研究”项目在厉以宁教授的指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题组成员自20059月至20069月,赴黑龙江垦区调研5次,走访了30多个农场,对农场的干部、职工和居民进行了大量的访谈,形成十万字的课题报告一份,并将其整理形成摘要,上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黑龙江垦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报告的政策建议可以概括为:赋予垦区完全行政权,在垦区建立一级行政机构,将垦区设为计划单列市或者农业现代化经济特区,使垦区的企业和社会职能分离,行政和社会事务由计划单列市或农业现代化经济特区的行政部门管理,企业由北大荒集团管理,两者完全分离,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和目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发展和推广垦区的农业经营模式,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本报告不仅研究了垦区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还对垦区如何加强内部治理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例如,垦区在有效剥离了社会成本之后,应该引入战略投资者,解决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问题;引入多种经济成分,进一步促进垦区经济主体多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减少生产能耗,保护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

除了对垦区个性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之外,本报告还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等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研究垦区发现和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某些具有共性的问题。例如,本文讨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工回流问题,我国农业规模经营是否会产生规模效益的问题,以及如何才能防止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下降的过快等问题。

由于黑龙江垦区是我国巨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实体,对于维持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无论对垦区特定问题的研究,还是对其中具有普遍性问题的探讨,都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2012年第4期
  • 北京光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 | 微信 | 微博 | 相关链接[ 返回页顶 ]
    © 2016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