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报
调研组进展情况之毕节、沅陵、定西篇
贵州省毕节地区调研总结
2006年3月至4月,中央智力支边小组、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和毕节试验区办公室组成联合调研组,在毕节地区进行深入调研,旨在强化“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机制,使毕节地区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迈进。
在毕节试验区地委政研室相关领导的积极配合下,此次调研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雷明教授的指导下,本课题在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辩证分析等多种成熟适用的研究方法,采用理论探讨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展开研究,借鉴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吸取国内外扶贫成功经验,结合毕节地区的具体情况,深入地分析了可持续减贫问题。
在毕节试验区地委政研室郭凯副主任协调下,我们分别走访了毕节地区和毕节市、大方县、赫章县各有关部门,与有关领导座谈,了解有关情况并收集相关资料。具体内容包括各部门基本工作情况、项目实施情况、本部门面临的实际困难、经验教训及政策建议等。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在雷明教授指导下,我们设计了四份调查问卷,分别是村级调查问卷(村长填写)、农户调查问卷、小学生调查问卷和中学生调查问卷。在地委政研室和当地各县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我们顺利完成了问卷的发放工作。一共发放问卷20000份,其中村级问卷1600份,农户调查问卷1600份,小学生问卷800份,中学生问卷16000份。这些问卷现已全部收回,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具体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对试验区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毕节地区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试验区,这是与全国其他特区、开发区所不同的。全国所有的特区、开发区都是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采取出口导向的经济战略,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目标;而毕节地区作为内陆边远山区,则是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以发展商品经济为目标。特区、开发区是解决经济起飞、先富起来的问题,而毕节试验区则是改变贫困面貌,继续解决温饱的问题。
同时,对试验区的三大主题有了更深的体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开发扶贫是以反贫困为重点,生态建设以增加森林覆盖率为核心,人口控制以人口数量控制为突破口。上述三大主题从整体上重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毕节试验区突出的问题在于岩溶山区人与自然矛盾尖锐突出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要把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要将环境成本列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促成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展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研究。这也正是我们这个项目的主题。
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收集并整理收回的问卷与毕节试验区各县的具体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数据分析,寻找致贫的根源,对现有脱贫路径的选择和现有政策加以客观的评价。在可持续减贫这一大的战略目标框架下加以细化分析,分成不同的子项目(包括教育与减贫、环境与减贫、基础设施与减贫、金融与减贫、制度创新与减贫等),探讨彼此之间的关系,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同时进行政策响应分析(包括现有政策修正和新的政策的提出)。最终形成系统的可持续性减贫发展战略。当然随着研究的进行我们还要弥补之前的不足,包括问卷的调整,数据的补充等。
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调研总结
在2006年中,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课题组对沅陵县进行了两次调研,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课题组掌握了大量信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好了基础。
课题组第一次调研是在2006年4月8日到4月13日进行的,主要集中在对沅陵县发展的总体形势的掌握和了解之上,通过对县委县政府各个部门的走访,课题组对沅陵县发展的历程、战略思路、经济结构与遇到的问题挑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课题组第二次调研是在2006年8月19日到8月24日进行的,这次的目的是了解基层的具体情况,为此走访了有关政府部门、两个企业、一个学校和库区移民点,了解到企业经营者、教育界人士和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得到了现场的一手现象,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基于两次调研收集到的信息,针对沅陵县的主要特色,课题组设计了“沅陵县库区移民与外出务工调查问卷”,三千份问卷于2006年10月交托沅陵县有关部门进行,以了解库区移民和外出务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获取一手材料,以便进行分析。
通过两次实地调研和一次问卷调查,课题组掌握了大量的材料,为下一步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我们初步分析认为沅陵最主要的贫困原因是库区移民,交通不便和地质灾害频繁。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使得沅陵经济发展不顺、产生贫困的最突出原因就是库区移民。
沅陵水能资源丰富,总共移民有12万左右,相当于三峡库区移民最大的县秭归县的静态移民的近两倍。最突出的为五强溪电站,水库总库容42亿立方米,装机1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53.7亿度,不仅是湖南省目前最大的电源点,而且对下游洞庭湖防洪和长江流域调峰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代价也是很大的,库区淹没涉及全县26个乡镇、164个村(居),738个村(居)小组、268家机关单位、92家工矿企业、132所学校、20家医院,淹没耕地5.2万亩,房屋274万平方米。五强溪电站是由国家和湖南省共同修建,国家负责工程,省里负责移民。由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移民补偿标准偏低,人平仅1万元,1997年二次调概后仍不足2万元。当时采取了“就近后靠,县内安置”的原则,造成耕地被淹、生存环境恶化、道路交通不变的后果。在移民中人均耕地0.42亩,3万多人少于0.3亩,1万多人少于0.1亩。而且往往是天水田、冷浸田。
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是水灾、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水库加剧了这些灾害(诱发地质变化,同时为了防汛和调峰,水库经常超警戒水位蓄水,更加剧洪涝等问题)
移民问题困扰沅陵很长时间,五强溪电站从80年代论证立项,到90年代中期完工,后续处理工作一直到现在,仍有不少遗留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沅陵的大量精力就投入到相关的移民工作上去,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开展,其他外来投资也很难得到好的发展环境。移民直接带来了贫困问题,延误发展时机的间接代价更大。
甘肃省定西市调研总结
定西调研组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江明华教授、武亚军副教授、杨东宁博士及研究助理组成。在2006年2-4月,通过前期准备,形成了定西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2006年4月上旬,调研组一行六人在定西市委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对定西市、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就定西的退耕还林还草实施、生态家园建设、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草药产业发展、花卉和畜牧业发展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实地参观和调研。
定西市过去数十年扶贫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扶贫工程和生态家园建设,已经初步走出了为存活而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陷阱;通过促进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定西已经初步走向以马铃薯产业为龙头,以中草药和花卉及畜牧产业为后继发展产业的“特色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定西地区的长远发展仍然面临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本提升、巩固生态建设、建设区域品牌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等重大挑战。
根据本案例研究课题的设计,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课题组形成了基本研究思路:对定西市在缓解贫困和促进发展方面的过去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对目前进展进行分析和评述,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其中,逻辑主线主要是本课题组提出的“四种资本动态互补配置”理论,同时运用战略理论中的“钻石模型”对产业发展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