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研究院动态 »正文
“输血”到“造血”:金融扶贫扩大信贷投放 支持加快IPO审核

输血”到“造血”:金融扶贫扩大信贷投放 支持加快IPO审核

2018-01-16 21:51:00 来源: 中国财富网 作者: 顾志娟 

中国财富网讯(顾志娟)115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金融部门坚持新增金融资金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新增金融服务优先布设深度贫困地区。

贷款增速提要求 下沉金融网点

在扩大深度贫困地区信贷投放方面,《意见》提出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以前深度贫困地区贷款增速每年高于所在省(区、市)贷款平均增速。具体的信贷管理手段包括:对于精准扶贫贷款,稳妥办理无还本续贷业务,区别对待逾期和不良贷款;实行差异化的贷款利率;规范发展扶贫小额信贷;适度提高创业担保贷款贴息额度、取消反担保要求等。

在下沉深度贫困地区金融网点方面,《意见》提出:力争2020年底前实现助农取款服务在深度贫困地区行政村全覆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

银行业向贫困地区下沉营业网点的实践是村镇银行的设立。截至20179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567家,覆盖了411个国定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已累计向农户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6万亿元。今年112日,银监会发文开展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和“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试点。投资管理行主要是提升村镇银行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多县一行”直接针对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通过一家村镇银行在邻近县市设立支行的方式,扩大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

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部副主任马晓光表示,下一步银监会将会继续积极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和社会资本,到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另外,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开发扶贫信贷产品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尝试。例如,陕西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农村“两权”、财政补贴“一卡通”、政府担保基金等作为增信方式,开发了50多种符合当地产业特色的扶贫信贷产品。西藏银行业专门开发了面向农牧民家庭旅馆装修的“藏宿贷”,以及支持贫困青年创业的“助保贷”、“创业贷”等贷款产品,还有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的小额扶贫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

深度贫困地区企业IPO“即报即审、审过即发”

为拓宽深度贫困地区直接融资渠道,《意见》提出对深度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加快审核进度,适用“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政策。

事实上,早在2016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已经为贫困地区企业的IPO、新三板挂牌、发行公司债券、并购重组方面提出了各项加快审核的支持措施。“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政策的适用条件是: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均在贫困地区且开展生产经营满三年、缴纳所得税满三年的企业,或者注册地在贫困地区、最近一年在贫困地区缴纳所得税不低于2000万元且承诺上市后三年内不变更注册地的企业。

对深度贫困地区符合条件企业的优惠政策还包括:实行“专人对接、专项审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适用“即报即审,审过即挂”政策,减免挂牌初费;发行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适用“即报即审”政策。支持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扶贫票据、社会效应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筹集资金,实行会费减半的优惠。

在保险业扶贫方面,《意见》提出要创新发展保险产品,提高深度贫困地区保险密度和深度,到2020年底,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医疗补充保险广覆盖,政策性农业保险乡镇全覆盖。

保险业龙头企业中国平安于2016年成立了“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委员会”,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设立普惠业务集群,推动保险下乡、银行下乡、互联网金融下乡等工作,累计为农村提供保险保障及融资服务超万亿元。另外还推出了全产业链保险深度介入的免息免担保产业扶贫模式,2018年宣布启动总公益投入为100亿元的“三村建设工程”(即村官、村医、村教)。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雷明对中国财富网表示,《意见》对金融体系的不同行业提出不同的要求,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精准扶贫。金融机构参与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第一需要结合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第二需要结合金融机构本身的业务特点。例如银行主要以信贷业务,资本市场则通过有价证券的形式,来实现投融资的融通;保险发挥保障功能,等等。

金融扶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来,脱贫攻坚事业不断推进,金融扶贫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雷明对中国财富网表示,目前中国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新阶段,此前扶贫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转移支付,是“输血式”扶贫,资金更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系统。现在强调产业扶贫、开发式扶贫模式,培育贫困地区经济主体的“自我造血机能”,是为了达到可持续性减贫和脱贫。

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在资金方面的需求更大、情况更复杂,因此更加需要社会资本的进入,金融机构则是社会资本进入扶贫领域的桥梁。“扶贫需要人、财、物的投入,金融解决的就是财的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也认为,要培育贫困地区内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就需要将重心放在产业上,包括产业链的完善和整合,创新创业企业、龙头企业的培育等。他对中国财富网表示,金融是最讲求可持续性的,这与产业扶贫的理念相一致,金融可以找到很多市场机会,各个金融行业也都可以找到发挥的空间。

另外,《意见》提出要加强财税金融结合,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具体措施包括扶贫贷款贴息政策,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地方支持企业融资税收优惠政策。

雷明表示,政策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找到财政与金融的有效结合点。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格局。一方面,依托于财政资金的稳定性可以进行一定的金融风险防控;另一方面,政府提供的信用担保机制可以降低贫困群体使用金融产品和社会资金的门槛。

何广文对中国财富网表示,在金融与财税结合进行扶贫的过程中,政府起到的更多是引领、撬动和拉动的作用。贫困地区的经济主体进入市场的能力较弱,一般也难以满足传统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条件,在贫困地区设立网点、提供服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成本较高。政府可以提供一定便利或优惠政策,来引导金融机构进入贫困地区。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北京光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 | 微信 | 微博 | 相关链接[ 返回页顶 ]
© 2016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