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政策解读» 名家观点 »正文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精准扶贫如何做得更精

 

        核心提示:扶贫模式上,精准扶贫是87年扶贫攻坚以后,究竟怎么去在体制和机制上围绕扶贫攻坚。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崔晓萌) 9月27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定西市举行。下午,与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家就“精准扶贫的理论创新与成果转化”展开了一场高端对话,建言献策。

 

 

雷明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在对话中谈到,非常有幸来探讨中国创新扶贫理论这样一个话题,上午各个主讲嘉宾,主旨演讲嘉宾,以及第一个环节的论坛对政策的讨论,就我个人来说,收获很大。学习了很多,我们经常也在学校里,包括我们在一些场合讨论这个问题,扶贫理论就全世界来看,已经比较滞后,就实践而言比较滞后,在这个论坛,可以看到各个实践部门的实践工作者,我们的领导、干部、实践专家,他谈了很多接地气的已经在做的一些方法,但很惭愧,从经济学理论来说,并没有完全上升到一个理论层次,在这方面我们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我们觉得还是有很大的责任,怎么样把我们国家,包括全世界扶贫的理论,反贫困的理论能够真正的认真的总结出来,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7扶贫攻坚计划以后,扶贫的成效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在联合国千年目标我们是第一个实现的大国。我们在取得成就的过程中,很多的做法,我们的实践,已经到了从理论上认真加以总结了。

新的阶段,精准扶贫是87年扶贫攻坚以后,我们国家从中央政府提出的又一轮的新的创新型的伟大的扶贫实践,怎么样认真总结以及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我个人有一些思考,我们在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十多年的建院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跑了很多贫困地区,可能有二三十个地级以下的不同的地区,包括14个片区,感觉就精准扶贫而言,从87攻坚计划可能是一个大规模的扶贫运动,用一个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大家在大面积贫困面的情况下,它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是非常好的一个措施。到了新的时期,采取精准定位,精准脱贫,精准扶贫这么一个靶向策略,针对当前实际的情况,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战略举措。

究竟我们怎么把它做的更好?能够真正在2020年取得全面小康,共建和谐,全面脱贫,共建小康的伟大目标?我个人有这么几点考虑。

第一、精准扶贫究竟是什么?今天有专家已经提到了,我们要做精准扶贫,要实施精准扶贫这个战略,首先要对精准扶贫有个精准的理解,我的理解,精准不仅是准,更在于精,准,很容易做到,我们看到这一年各个贫困地区,贫困片区,就我们的了解,在建档立卡,在摸清家底,在精准识别方面取得了一个非常大的成就。

今天上午听到铜仁地区原来80几万的贫困人口,经过反复核查,精准识别以后,取掉了19万,我觉得通过识别,在各地政府现在已经做的非常到位当然不能说是完全到位,但是成效非常大。但是,现在我们面临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怎么做的更精?我个人感觉要从六个方面,也是上午听了很多实践领域的经验的一个感受。

一是对接要精,不仅要对得准,对得上,而且对的要有成效,这个对接不仅是项目的对接,不仅是政策的对接,不仅是人员的对接,不仅是人财物的对接,更主要的是方式方法,我们的思想观念的对接,一定要切实的围绕贫困人口确切的或者真实的需求来对接,我们提供项目,提供资金,从我们提供方和供给方来说,都是好的,从第三方来看也不错。但是有些时候对接到我们的贫困对象而言,对象本身有一些问题,可能不是他想要的,或者说他感觉到对接不是特别好的,但是又没有办法,因为除了这种对接,没有了其他的对接,所以我认为,第一个,对接一定要精,不仅准,而且要精,一定要找到我们对接的对象,同时,采取的措施,方法,一定围绕个体确切的需求和真实的需求而提供的。

二是动员要精。扶贫论坛在新一轮的扶贫攻坚的进程中的又一次实施大会或者动员会,我们都提了非常好的响亮的口号和倡议,这个好不好呢?好,非常好!有利于引导整个社会朝着全面脱贫共建小康的目标共同去努力。但是只有宣传和口号够不够呢?实际上还是不够。要演化成社会各个主体自觉、自愿的行动,要演化成它的行动,比如说今天我们听到有企业家在说,我们参加扶贫项目,我们要把这个项目任务一定要完成好,绝不辜负社会对我们企业的期望,但这个够不够呢?我们说还不够。为什么呢?一定要演化成企业自发自愿的一种行动,发自内心的行动,不是把扶贫攻坚事业当做一个项目,而是当做企业的一个事业来做,这样扶贫攻坚就有一个持久性的、持续性的效果。

三是模式要精。今天我听到甘肃、贵州、宁夏、地方的同志的介绍了本地很多有经验的做法,但是在实践中,这些做法大家也提到,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异地搬迁,现在中央支持力度非常大,拿出6000亿,要实现5个一批里面的移民搬迁脱贫工程,这个事情怎么做好?我觉得取决于我们所选的具体的异地搬迁模式的选择,这个模式我们说干一件事,大小都有一个章法,一个模式,这个章法和模式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不是的。上午也有同志提到了,贫困的原因,个体的原因是千差万别的,个性化非常强,我们在提供扶贫方式,扶贫模式上,仅仅针对异地搬迁而言,各地有各地的特殊的区情,县情,市情。紧紧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具体的模式。怎么说一个模式的好和坏呢?取决于我们经常说的在搬迁过程中,搬得出,稳得住,能够持续,不至于一时实现了搬迁,但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又回去了。所以在模式选择上一定要精,而且只是精不够,还要精益求精。

四是机制要精。现在一谈改革,特别是深化改革,都在说体制和机制的原因,这个是我们现在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究竟怎么去在体制和机制上围绕扶贫攻坚,特别是2020宏伟目标的实现,我们能够做到机制上精呢?在经济学上,我认为还是要有一个激励相融的机制的形成,所谓激励相融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参与这项事业的各个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贫困对象,它能够在这么一个机制下,是心情舒畅,是非常高兴的来参与和完成这个事业,这个机制就是一种激励相融的,如果不相融,肯定会形成脱贫攻坚的一个劣势。

这是在经济学中一直反复讨论的话题,究竟是用政府的力量还是用市场的力量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呢?这个要视情况而定,不能一刀切,对我们扶贫攻坚这件事,我认为两个手都应该用,你长了两只手,为什么只用一只手呢?两只手并用,效果一定多于一只手。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这个也是有根据的,为什么?扶贫攻坚这件事,是私有品还是公共品?其实都不是。它是混合的。更多的在温饱奔小康,我认为它公共品的功能更突出,由政府的力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我们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在我们完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础性工作,也就是公共品服务提供阶段以后,还是我们以看得见的手为主要力量,还是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市场的作用共同来做呢,我们认为到了这个阶段,看不见手的力量或者它的作用应该发挥的更大,应该充分发挥看不见手,就是市场机制的作用。所以在这个机制上,一定要与时俱进,适时而为。根据发展的阶段和发展特征来选择社会各个主体的参与。

五是服务要精。在以政府看得见手来主导扶贫攻坚工作的时候,政府主要是提供服务,这个服务不仅要准,而且要精。公共服务,我们的社保,医疗,教育,在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群体,不同贫困对象上要实施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服务一定要做到位,这样才能把整个扶贫攻坚事业做好。

六是保障体系要精。只有一个充分的、健全的、公正的保障体系,才能保证扶贫工作,扶贫事业顺利进行。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北京光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 | 微信 | 微博 | 相关链接[ 返回页顶 ]
© 2016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